客服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摘要 » 正文

论文摘要: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农村社会现代化思想比较研究

6336 人参与  2022年03月13日 14:54  分类 : 论文摘要  评论


作为20世纪前期的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的现代化已经不可能简单地复制西方模式,而是必须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从现代化思想史的意义上看,毛泽东与梁漱溟之于20世纪的意义就在于他们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将农村社会的变革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切入点和基础工程,为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野和方法。
 虽然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与现代新儒家的开山鼻祖梁漱溟在认识中国社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他们对现代化趋势的认同和“中国化”取向是一致的,这使他们在各自不同理论视阈和实践环境中,共同关注到了农村——这一中国现代化的特殊场域,提出了关于农村社会向现代转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整体设计。在现代化与中国特殊性的互动框架内,毛泽东主要从政治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农村变革的意义和目标的,而梁漱溟的着眼点则是从乡村开始建构一个与政治国家相对的文化社会,这样就构成了他们在农村现代化问题上的既交汇融通又碰撞、冲突的思考,但这种冲突不是革命与改良的对立,而是中国乡村向现代转型的两幅既相似又互补的图景展现。
后发展国家如何迈入现代化的行列至今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毛泽东和梁漱溟关于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思考,不仅从方法论上超越了近代以来“全盘西化”、“中体西用”及其它种种过犹不及的思维模式,为中国现代化运动打开了崭新的思想通路,而且他们所提出的农村怎样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论述也为当下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基于上述的问题域,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农村社会现代化思想做出比较研究:
第1章 导论 文章首先从20世纪中国现代化思想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对毛泽东与梁漱溟进行比较研究的立足点:(1)他们是现代化运动中的杰出的思想家,其理论和实践不仅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走向,而且具有世界意义;(2)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探索和梁漱溟所寻求的中国传统与现代性价值的融通,他们的努力都凸显了现代化的“中国化”取向;(3)他们共同关注农村并以解决农村问题、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在梳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农村社会现代化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的框架以及研究意义。
第2章  主要从思想方法上对毛泽东和梁漱溟将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切入点的背景和独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现代化选择中,毛泽东和梁漱溟的现代化设计既是对世界现代化趋势的认同,又是对中国自己的社会变革之路的探索:毛泽东在中共党内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梁氏主张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固有精神与西方的科学技术、团体组织相结合来创造人类的新文明。从共同的“中国化”的取向和现代化的整体性视野出发,他们都将农村的社会改造看作是造就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基石。不过,由于各自设定的坐标体系各不相同,因而在乡村变革的目标追求和具体方式上,他们之间的差别也显而易见。
第3章 阐述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乡村政治——社会结构变革的思想,这是重建乡村社会的基础。主要从国家权力未能企及的村级政治——社会的建构为入手点,通过对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乡村治理思想的比较分析,梳理出他们对乡村基层治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于近代贫弱的乡村而言,农民唯有组织起来,重建新的基层政治——社会结构,实现力量的整合才可能获得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乡村民主是国家政治民主化的基础,这是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共识。不过,由于世界观的差异,他们关于乡村整合的前提、凝聚农民的因子和最终的结果迥然不同。
第4章  比较分析了毛泽东与梁漱溟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思想,这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毛泽东与梁漱溟都长期致力于中国农村经济的振兴、农民生活改善,为之进行了艰苦的努力。毛泽东关于土地改革、发展农村合作经济以及变革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的思考表达了他对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渴望;梁漱溟提出的以农村和农业为本,以农业促兴工业的一系列设想也触及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可是,在工业化的历史趋势下,如何协调工业化过程中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他们都曾出现过理论和实践的误区,但他们的思考与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视点。
第5章 对毛泽东和梁漱溟的乡村文化建设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这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人文基础。在推进乡村社会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农民精神世界的重构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毛泽东和梁漱溟共同意识到,没有农民的精神解放和道德观念的提升,就不可能造就农村社会转型的思想条件。但是,现代价值怎样与传统道德交互融通,这既是梁氏现代化方案中的矛盾症结所在,也是毛泽东的现代化理想在实践受挫的原因之一。合理评估传统文化的道德理性在农村人文精神建设中的价值无疑是重要的。
第6章  主要对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农村社会现代化思想的现代性价值进行评析。通过对当下国内外学界关于毛泽东和梁漱溟是否具有“民粹主义”思想的论争的梳理与回应,提出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农村社会变革思想(包括其中出现的失误)是基于传统农业国如何走向现代化的考量,而不是对现代化趋势的排拒。不过,梁漱溟的经济发展构想中具有极为明显的民粹主义倾向,这是他的乡村建设方案不合时宜、自相矛盾的主要原因。毛泽东在农村与国家现代化战略的关系上主要地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克服了民粹主义的偏狭误区,较为成功地解决了后发型国家的现代性与特殊国情的融通问题。
结语 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来说尤其如此。毛泽东与梁漱溟对农村为起点的现代化之路的探索昭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独特路径,这是中国能够超越各种现代化模式而确立自身优势的思想底蕴所在。他们的思考和探索为当今的中国现代化实践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思想启示:没有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来源:半壳优胜育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www.87cpy.com/248938.html

云彩店APP下载
云彩店APP下载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赞助本站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站内导航

足球简报

篮球简报

云彩店邀请码54967

    云彩店app|云彩店邀请码|云彩店下载|半壳|优胜

NBA | CBA | 中超 | 亚冠 | 英超 | 德甲 | 西甲 | 法甲 | 意甲 | 欧冠 | 欧洲杯 | 冬奥会 | 残奥会 | 世界杯 | 比赛直播 |

Copyright 半壳优胜体育 Rights Reserved.